武夷山的“美”除了用视觉去感受,更重要的是还能用嗅觉和味觉去品尝!作为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,早已享誉全世界的乌龙茶和红茶都是从武夷山走出去的。
4月19日-20日, 由中央网信办、国家文物局、人民日报社、福建省委网信委主办的“何以中国·闽山闽水物华新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举行,70余名媒体代表开启了一段探秘体验、研学文化之旅和绿色优势产业之旅。
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,就是去探访久负盛名的武夷茶叶香,是如何飘到全世界的?上游新闻记者也实地进行了探访。
从桐木关到燕子窠,从正山小种到大红袍……过去数百年间,一代又一代武夷制茶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,将茶文化的外延越做越大,成为了一张响当当的名片。
对爱喝茶的茶友、尤其是钟情红茶的茶友来说,正山小种一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品类。本次“何以中国·闽山闽水物华新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寻茶之旅第一站,来到的就是世界红茶“鼻祖”正山小种的发源地武夷山桐木村。
根据《中国茶经》记载,“桐木之内,方为正山”。这里的桐木指的就是如今武夷山的桐木村,而小种则是指在这里有性繁育的小叶奇种茶。4月20日,上游新闻记者走进桐木村时,正值今年新茶的采摘高峰期。
但采摘也只是树叶变成“正山小种”的开始。“它还要经过萎凋、揉捻、发酵、烘干等一系列制作工艺。”正山小种第24代传承人江骏发跟上游新闻记者说这话时,正在“青楼”里忙着张罗今年新茶的制作。
今年已经64岁的江骏发是土生土长的桐木村人,之前大半辈子他都在“青楼”里和正山小种打交道。“对于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种来说,‘青楼’很重要,它一定要在这里完成。”在江骏发的带领下,记者走进四处都已经被熏黑的“青楼”里看到,这是一栋全木结构的三层小楼。
其中最底下是一个类似炕的空间,“我们要在这里放上点燃的马尾松,松烟会沿着专门的坑道上升,上面层的茶叶就会在烟雾的不断循环中熏焙上淡淡的烟香。”江骏发说,这样传统的制作工艺耗费人力、物力,尤其是在温度和时间的掌控上,需要制作者有丰富的经验。但也正是这样的“繁琐”,才有了“正山小种”独特的香气和顺滑的口感。
当记者问起传承这个话题时,让江骏发觉得欣慰的是,在他的动员下,儿子也已经加入进来。“不能让老祖宗的传统工艺在我们这里丢了。”
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(大红袍)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游玉琼向记者展示岩茶制作工艺
从这里出发,一直向北直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……17世纪时,这样一条“万里茶道”就好像一条大动脉将东方与西方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,九游娱乐下载只不过这条动脉里流淌的是武夷山的茶叶。
如今的下梅村同时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。4月20日下午,记者走进这里时,仿佛一下就穿越了,沿河而建的古民居大多依然保留着清代时的模样。据当地村民、讲解员詹月仙介绍,目前下梅村还保留着有典型特色的明清古民居建筑38幢,其中邹氏家祠、邹氏大夫第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下梅村曾经的辉煌历史,以及“万里茶道”都和邹氏家族息息相关。“邹氏当时和晋商合作创办了‘景隆号’茶庄。九游娱乐下载”詹月仙说,这里的晋商正是电视剧《乔家大院》里的主角乔致庸。
如今,走进邹氏家祠,依然可以看到修身齐家的思想蕴含在建筑设计的巧思中。走到祠堂中央转身,屋脊、立柱、大门、横梁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大的“商”字。祠堂墙上,“忠孝仁义”四个大字和一副副对联,彰显着“诚信经商”的理念。
当下,“万里茶道”也成了武夷山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一大核心内容。“万里茶道”沿线城市的相关代表,也在不断探索、共商“万里茶道”茶旅融合和跨境旅游的新策略、新路径、新合作……古老的“万里茶道”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。